「新冠疫情的阴霾还未散去,国际贸易经济又添新伤。大环境倒逼之下,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国际物流该如何“回血升级”,增强自身的防御能力。」
国庆、春节高速路上堵车的场景我们屡见不鲜,那你是否见识过四百余艘大货船排排站,堵在港口等待通行?
3月23日,疑似遭遇强风袭击,一搜从中国驶往荷兰鹿特丹港的超大货轮偏离航向意外搁浅,正好卡在苏伊士河航道中间,造成了苏伊士运河150年历史上出现的最严重拥堵事件。
卫星显示的货轮搁浅情况 图源:路透社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当地时间2021年3月29日,堵塞苏伊士运河7天之久的台湾货船“长赐号”货轮终于摆正位置恢复航行,这场全球关注的“世纪大赌”算是落下帷幕!
虽然“长赐号”已经回到正常的航道,苏伊士河逐渐恢复畅通,因堵塞滞留的货轮也相继按计划前行,但是本次大堵船对全球货物供应链造成的影响以及对全球贸易经济带来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对于因疫情本就受创的国际物流产业,更是雪上加霜。
01
扼住全球贸易咽喉
堵塞或造成近百亿损失
苏伊士运河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海运通道之一,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接地带的要冲,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是欧洲到亚洲的最短航道。
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通航,为国际贸易的运输极大的减少了时间及金钱成本。全球贸易中的12%都要经过这里,包括全球天然气、原油、成品油等能源商品的8%,还有其他消费品像服装、家具、汽车零部件等等,繁忙程度位居全球航运路线前列,是欧亚非贸易关键枢纽。
而本次“长赐号”横躺在这里长达7天,无疑就是扼住全球海运通道的咽喉,直接阻塞了全球贸易的双向流通,被形容为该运河史上最严重的货轮搁浅阻断航道事故。
截至到苏伊士河畅通当天,苏伊士运河两端滞留的待通行船舶已经达到了400余艘。据统计,因堵塞事故延误的货物价值总共高达620亿美元,因堵塞事故滞留的原油大约1200万桶,这次运河堵塞,可能对全球贸易造成每周约60亿至100亿美元的损失。
聚集在运河入口处的货船等候排队通行。
如今,“长赐号”虽然已重获自由,但是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并未因此消止,大到全球供应链受冲击、航运成本上涨、油价剧烈震荡,小到卫生纸、服装等生活用品价格均受到影响。由此可见,本次堵塞所造成的的影响波及到各行各业,不过往好的方向想,这也正好给我国国际物流产业敲响警钟。
02
市场利好加速释放
中国国际物流市场急需“回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企业开始将目光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加深与国际企业合作的机会与业务范围,为国际物流的发展提供机遇。特别是近两年跨境电商处于高速爆发阶段,更是拓展了国际贸易的合作机会,国际物流产业迎来发展的春天。
虽然市场为国际物流带来了无数利好,国家也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增强物流运力方面颁布政策并投入建设,但是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际物流运输能力水平依旧有限。
如空运方面航线较少、货运飞机少,导致空运能力不足、空运物流价格昂贵等问题。而在陆运方面,铁路及公路线路规划不合理造成内陆出口困难。在海运方面,物流港口设置不足及布局不合理,不仅无法满足当下市场需求,同时增加了国际物流中转成本、延长了国际物流流通时间。
除了硬件能力有待提高之外,受限于国际物流运输距离远、时间长、成本高,且跨越多个国家涉及不同的国情制度等原因,国际物流的复杂性更高,不稳定性更强,也就更容易受到国际贸易环境与相关政策的影响。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同时也给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造成巨大冲击:货运航班爆仓缺柜、港口拥堵、集装箱极度缺乏、运费暴涨、货物堆积......国际物流交易进入了短暂的休止期。
同样,在本次堵塞事件中我们也能清晰感受到国际物流供应链的不稳定。由于中国国际物流对海运的依赖性过强,所以苏伊士运河堵塞7天的时间,直接造成了从亚洲至欧洲的集装箱即期运价将再次飙升,从中国向欧洲运输一个40英尺集装箱的价格目前已经涨到了近8000美元(约合人民币52328元),较一年前增加了近3倍。而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航运价格将很有可能会维持高位水平。
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一旦国际物流受阻不通畅,全球供应链将面临中断风险,这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构产生巨大影响,更极有可能加剧国际贸易的崩溃。
大环境倒逼之下,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国际物流该如何“回血升级”,增强自身的防御能力。
03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多元化、国际化、智能化成未来新趋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国际物流亦然。
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双循环”战略格局之下,为了推动中国建立更加顺畅的物流与供应链体系,强化国际物流的抗风险能力,首当其冲就是要加快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拓展多元化的国际物流通道,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这样才能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有力的支撑,不至于被一艘“小”船轻而易举的搅局。
除了强化基础物流设施的建设之外,与国际物流强国相比,我国物流企业的国际网络布局也存在明显的短板,国际物流市场被国外的巨头物流企业垄断,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
中国国际物流想要掌握自主权,尽量降低受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物流企业就必须提升整合全球物流资源的能力,升级优化运营水平。目前虽然与国外巨头公司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看到国内已经有不少企业紧跟国际的步伐,创建全新的物流运输模式,为中国国际物流的未来全新赋能。
如菜鸟搭建全球运“72小时必达”智慧物流网,已经在中国杭州、香港、马来西亚、比利时、泰国、印尼、越南等地部署世界性的枢纽。京东也确定了未来10年的国际化发展方向,以物流打头阵引领其供应链服务全球化,实现48小时中国通达全球。
另一方面,随着5G、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新科技对物流运作加持的作用越来越高,这一点在疫情环境之下尤为明显。所以中国国际物流也将必然要加入智能数字化队列,如推动国际物流体系建设向无纸化、数字化发展;建立航空公司、邮政快递、货站等互通共享的物流信息平台等......得天独厚的数字化技术优势,是企业创新突破的着力点,也必将成为是中国物流企业与世界抗衡的最大竞争力。
新冠疫情的阴霾还未散去,国际贸易经济又添新伤,这对于中欧乃至世界各国的产业及企业都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但同时也是一次难得自我剖析反思,重整旗鼓再出发的极好机会。虽然目前中国的国际物流市场未来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这只是时间问题,中国必将会后来者居上,向世界展现中国强大的国际物流力量。